当前位置:首页 >> 廉洁文化 >> 廉史镜鉴

不要给国家增加负担——李良汉将军的清廉故事

来源:兴国县纪委  发布时间:2017/05/04  浏览数:

  李良汉(19142004),江西省兴国县良村镇人。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。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。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。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、第

  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。李良汉将军一生清廉、严格自律,留下了许多清廉故事。


  “不要给国家增加负担”


  “父亲是个忠诚老实的人。他告诉我也要做个忠诚老实的人,要艰苦奋斗,自力更生,不要给国家增加负担。”在兴国县良村镇厚村村中肖组山坳上刘才坎的家里,李良汉将军的女儿李海招告诉我们,这是父亲对她的要求与期望。

  李良汉将军,出生于兴国县良村镇岭下村的下坑,有三兄弟,排行老大。父亲是位私塾先生,在这大山环抱的边远山村里小有名气。作为家中的长子,李良汉除向父亲学一点文化外,还要担负放牛、砍柴、围猎等劳动。正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,造就了李良汉坚强的性格和强壮的体魄。据李海招说,父亲十六岁时就能挑起一百多斤的担子。红军来后,打土豪、分田地,穷苦人民翻了身作了主,建立了苏维埃政权。刚满十七岁的李良汉,当上了村赤卫队队长,后又转为良村区船形乡政府的少共书记。在只有三个人的乡政府中,李良汉受到初步的斗争锻炼,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。

  1931年中央苏区第三次反“围剿”时,担任永丰模范团连副政委的李良汉,参加了反“围剿”战斗。战斗结束后,李良汉扛上从战场上拾来的步枪,跟着红军走出了岭下村坎坷的石子路。

  参加红军后,李良汉有一次挑着一担黄麻走在队伍的最后,在从宁都柴江往黄陂的时候掉了队。在追赶队伍的路上,他碰到了自己的大伯。大伯也是村里少有的知识分子,读了不少书。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“围剿”后,这位文弱书生因为害怕,就远走他乡了。见到自己的侄子,大伯就劝李良汉:“你没跟到队伍多危险?你去当兵,万一死在战场上怎么办?还是回去吧,黄麻就寄在这里。”李良汉说:“没什么好怕,到了万一的时候再说。”李良汉意志坚定,不顾大伯的劝阻,挑起黄麻又匆匆上了路。

  1933年秋,得知女儿出生,李良汉抽空从前线赶回家中看望刚出世不久的李海招。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即将开始,蒋介石以五十万大军“围剿”中央苏区,战情紧急,李良汉只得留下家中娇妻、幼女和老母,毅然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。

  19349月中旬,李良汉随红一军团从福建回到兴国高兴圩前线,接手高兴圩防务。下旬,周浑元纵队三个师,用飞机大炮疯狂轰炸,向红军阵地发起猛烈攻击。红军构筑的堡垒成了敌人炮火与飞机轰炸攻击的明显目标,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不得不退出高兴圩于兴国城北继续坚守抗击敌人。106日,红1军团将兴国城北至高兴圩的防务,移交给红5军团。军团部19800余人(含机关,除第15师)在军团长林彪、政治委员聂荣臻、参谋长左权、政治部主任朱瑞等人的带领下,秘密撤到兴国城南的竹坝、洪门一带休整。109日,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,红一军团撤离兴国开往于都集结,作为中央纵队的前卫出发长征。李良汉来不及回家与家人告别,只留下一封书信,嘱咐妻子一定要带好女儿,照顾好家人,便离开了自己的家乡,离开了自己刚满周岁的女儿。

  红军长征后,白军又杀了回来,还乡团回来了,原来躲在城里的地主也回来了,不仅分的田收了回去,李良汉的家人也因为是“赤属”,而遭到国民党还乡团和地主的迫害。李良汉的妻子被逼改嫁他乡,留下了年幼的李海招交由婆婆抚养,小海招从此变成了没爹没娘的野草。

  在婆婆和叔叔的照应下,饥一餐饱一餐的小海招不知不觉长到了十四五岁。由于战争频繁,逃难的人特别多,岭下村这个小小的山村也常遭难民的抢掠,一家人的生活倍加艰难。于是家人商量,多个人多张嘴,不如早点将李海招嫁出去,以减轻生活的负担。后来,李海招就被嫁给了邻村厚村的刘高作做媳妇。出嫁那天,没有新衣新裤,没有红盖头,也没有红盖被,从未谋过面的新郎一个人就将她领走了。想着村里与自己同龄的地主小姐出嫁时,骑着高头大马,吹着喇叭,响着锣鼓,热热闹闹,红艳艳的红盖被扛在担架上特别醒目。而自己嫁人,家人连一床红盖被的嫁妆也置办不了,无声无息地做了陌生人的新娘。巨大的落差,让李海招深感委屈。一床红盖被,就成了缠绕在李海招心里久久难于放下的心结。

  对于父亲,李海招自出生后虽有过一面之缘,但终究未识父亲庐山真面目,家人也一直没有音信,许多人说他早已死了。直到1950年,父亲写了一封信回家,询问女儿及家里其他人的情况,才知道自己的父亲还在人世。

  一天,正在田里劳作的李海招,被村干部叫上了田塍,告诉她,李良汉将军回来了,她的父亲回来了,现在正在家里等着她。

  听到父亲回来的消息,李海招连手脚也未洗,赤着脚就跟着村干部就往娘家跑。上次一别,李海招还是怀抱中的婴儿,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,再次相见,女儿早已嫁做人妇,父亲也长了白发、添了皱纹。乍一见,父女俩似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,可话到嘴边却又不知从何说起。看着与自己长得一般模样的女儿,将军不禁把手相问,叙说别后之情。当得知李海招十四五岁时就成了婚时,李良汉着急地问李海招:“找对象是自己愿意找的,还是大人帮你找的?”这一问,勾起了李海招深藏在心里多年的委屈。她想将自己的酸楚一股脑儿地全说给父亲听,但转念一想,家人将自己抚养长大已属不易,自己二十多年间凄风苦雨的日子又岂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的。面对父亲的询问,李海招只是默默流泪。看着女儿,李良汉心下已是了然。动荡年代,大家都朝不保夕、食不果腹,女儿无依无靠,想必是受了许多苦,作为父亲,自己亏欠她的太多太多了。

  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。几天过后,李良汉探亲假期接近尾声,马上要回到自己的岗位继续工作。离别时,他想帮女儿做些什么,当问到有什么心愿时,李海招沉吟片刻,说:“我出生到现在没有盖过一床新棉被,结婚时也没有一件象样的东西,我就想要一床新的红盖被。”这个心愿听来难免心酸,自己从未尽到做父亲的责任,现在为女儿补上这一份迟来的嫁妆本理所应当。但国家正处百废待兴、各项建设急需用钱之际,自己是党的一名高级干部,又怎能为了弥补女儿的嫁妆而乱花一分钱?李良汉沉默良久,最终只得一脸愧疚地说:“父亲对不起你,亏欠你的太多,就这个愿望,也实在没办法满足你。”李海招理解地点点头。一床红盖被,一生难如愿。红盖被,成了李海招一生的情结。


  那天,李海招帮父亲牵着一匹瘸马,陪着父亲走了一程又一程,一直步行来到乡政府。没想到,当把这匹自己一直充满狐疑的“瘸马”交给乡干部时,却看到父亲立即从口袋里掏出了一百元,说是赔给政府医治马伤的钱。

  原来,岭下村地处偏远,山路九曲十八弯,道路窄小崎岖,李良汉乘坐的汽车根本无法通行。当地的干部就把唯一的一匹马牵来给他代步。思乡心切的李良汉,便策马扬鞭朝岭下村飞奔而去。怎料稍不留神,一个趔趄,险些栽下马来。他跳下马查看,发现竟折坏了一条马腿。李良汉心下十分自责,直怪自己太大意了。

  “损坏东西要赔偿。”骑了公家的马,还折了马腿,就要负责医治好,这是原则,更是纪律。在当地干部的万般推辞下,李良汉依然态度十分坚决:“这是解放军的纪律,我要带头执行。”

  看着那一百元钱,李海招心想:原来父亲没有答应给自己补办嫁妆买红盖被的要求,是要将钱留着赔给公家。她当下便释然了,对自己父亲也多了一层敬意。但李海招不知道,父亲铁一般的纪律观念,不仅源自于苏区时期革命斗争的经历,还源自于长征中一段特殊的经历。


  “要将处分常记于心,引以为戒”


  进入草地前,虽然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,但还是远远不够全军之用,一般战士带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。茫茫草地,一望无涯,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,能吃的食物寥寥无几,大家就只能靠吃野菜、草根、树皮充饥。此时,李良汉担任红一军团警卫连司务长,找粮食是他最重要的任务之一。然而,数万红军过草地时,能吃的野菜、草根基本已经被前面的队伍扫荡一空,找粮又谈何容易。

  有一天,他独自一人在草地上走了几十里,不仅一粒粮食没找到反而还在这空旷的草地上迷失了方向。就在他登上山头四处瞭望寻找方向时,被当地土匪盯上,“砰”的一声,一颗子弹将他的草鞋打得稀烂,差一点就打断了他的脚后跟,真是险啊!长征路上脚就是命,他赶紧跑下山头隐蔽起来。虽然捡回一条命,但李良汉也因为没有完成筹粮任务,受到“留党察看”的处分。这一生中唯一的一次“纪律处分”让李良汉一直铭记于心。即便后来中央有指示,对长征中基层官兵的纪律处分“一风吹”,但他在写自传、写简历,都坚持要写上这次“处分”,他说:“要将处分常记于心,引以为戒!”时刻自我警醒。

  第一次回乡探亲后,李良汉又陆续回去过几次。家里的亲戚知道他在城里当了大官,总是想着要他多照顾照顾。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,他回乡探亲。那时正好收成不好粮食比较紧张,家里的亲戚想着他是将军,搞点粮食回来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。但李良汉看到这位亲戚家的窖中还有两窖番薯,楼上还有谷子,当下就拉下脸来批评他们:“我们长征的时候,吃皮带,吃树叶,你们有番薯,有谷子,还要搞粮食!”家里的侄孙女曾到他家住了两年,希望他能给安排个好工作,但他始终坚持原则,不搞以权谋私的那一套,最终也没给她作特殊安排。

  文化大革命时,李良汉受到影响。李海招担心父亲,便到父亲身边住了一段时间,照顾他的日常起居,希望以此来宽慰父亲。在北京陪伴父亲的这段时间里,父女俩有了更深的了解,父亲也曾提到过当年未给李海招买红盖被的原因,但他又告诫李海招要做个忠诚老实的人,艰苦奋斗,自食其力,不要增加国家的负担。

  其实,初到城里时,看着宽敞整洁的马路和满街应有尽有的商品,李海招心里着实向往这都市里的生活,她想叫父亲帮忙给她在城里找个工作,这样自己就能顺理成章地成为“城里人”。但想到父亲坚持要赔马的场景,李海招几次将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。相处的这段时间,看到父亲虽然身居高位,但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老红军作风,仍然坚守着共产党员的原则与操守,李海招深为感动。作为将军之女、老革命的后代,怎能因为一己之私去拖父亲的“后腿”?


  后记


  回家之后,李海招牢记父亲的教诲,即便生活再艰苦,也要自食其力,克勤克俭,从不愿意增加他人的负担,更不因为自己是将军的女儿而搞特殊化,向国家伸手要这要那。在担任村妇女主任期间,李海招还向妇女们做思想宣传工作,鼓励大家自力更生,努力生产,多打粮食献给国家。

  几十年过去了,李海招唯一的女儿早已远嫁县城,丈夫也与自己天人永隔。作为功臣之后,国家没有忘记李海招,县里将她列为“五保户”,基本的生活有了保障,侄子刘才坎一家对她也知恩图报,衣食住行照顾得都十分体贴周到。“我就是个平常人。”八十多岁高龄的李海招现在仍然自力更生,坚持下地劳动。在侄子外出打工后,她还悉心帮助侄子照顾好小孩,照顾好家庭生活。

  这就是严格家教的魅力! (丁敏 钟圣炯)


敬请关注

微信公众号

本网站投稿邮箱
gzjwxcb@ganzhou.gov.cn
欢迎来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