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> 廉洁文化 >> 清风文苑

信仰的可贵在于容易失去——《罗生门》的启示

来源:驻市中院纪检组  发布时间:2017/12/27  浏览数:

  世事难料,我们熟知的《罗生门》是一部电影,大师黑泽明导演的经典之作。然而当我找到它的“原著”——小说《罗生门》时,才发现这根本就是一个误会,小说《罗生门》与电影《罗生门》风马牛不相及,要说有什么共同点,那就是电影的原著《竹林中》的作者也是芥川龙之介。这正好诠释了“罗生门”这个已经固化了的词的丰富内涵: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当事人各执一词,都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、证明,或编织谎言,最终使事实真相扑朔迷离。难道,这也是导演的巧妙安排?

  “真相只有一个!”名侦探柯南有着他的坚持。

  真相在哪里?

  当读完这部只有3000余字的小说,我才明白,真相,或者说,我们心中坚信的真理,我们曾经信誓旦旦的信仰,有时候,真的很脆弱。

  地震、飓风、饥馑等灾祸过后的京都,萧条恐怖。被主人解雇的仆役,来到了罗生门下避雨。他无处可去,但他还希冀着明天。城门之上到处堆砌着尸体,散发着腐败的气息。“饿死,还是不择手段?当盗贼?”在他的内心深处,隐藏着对偷盗深切的鄙夷。城楼上,一个老妪正拔着一个女尸的长发。他按了按腰刀,欲惩罚这个老妇没有人伦底线、“不可饶恕的罪恶。”老妇的回答平淡无奇,她说,这个女人曾经把蛇切成小段,冒充鱼干卖给军营,这不是什么坏事,不那么干就得饿死,而她只是拔下这个女人的头发作假发,去谋求生存,同样都是没有办法的事。仆役的内心世界,也许波涛滚滚,但事实上,他三下两下便扯掉了老妇的衣裳,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。

  拔女尸的头发,已然是大恶不赦,抢老妪的衣裳,算不算丧尽天良?

  一个雨夜,一个忠实的仆役变成了没有廉耻的强盗。信仰,为什么那么容易失去,在这样特定的环境里?

  天色阴郁,世态萧索,空气中飘荡着饿殍的气息。即便在这种世界末日般的情境下,仆役依然怀着向善的念头、对恶的憎恶。但在生与死之间,他的内心肯定在挣扎,善与恶在撕咬、搏斗,而拔女尸长发的老妪的一番辩解,成了恶压倒善的最后一根稻草,仅存的信仰在残酷的事实面前一步步走向崩溃和虚无。

  《人民的名义》里,赵德汉的房间里堆满了数亿元的现金,事情败露后,他神经质般地吼道:“我是穷怕了呀!”而祁同伟在大学校园里屈辱的一跪,博得了多少同情,网友们惊呼“寒门难出贵子”。他的经历,折射了一个寒门子弟出人头地的艰难。

  但贫穷和卑微,就是丢掉信仰的理由吗?

  显然不是。赵瑞龙出身高贵,但飞扬跋扈、不择手段、坏事做尽。

  仆役的堕落,仅在于生存。而上述领导干部和官二代的堕落,却在于大富大贵。显然不可同日而语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这其间都有一个腐化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经历的人和事,有的在起着催化剂的作用,有的在起着抑制剂的作用,当催化剂的量超过抑制剂的量,再加上内心的脆弱,信仰就崩塌了。

  我们共产党人,有着共产主义的信仰和理想,但我们不是生活在理想里,我们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,经常会有被腐蚀、被同化的危险,如果意志不顽强,信仰不坚定,就很容易堕落腐化,跌进万劫不复的深渊。

  所以,我们务必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,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 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万击还坚劲, 任尔东西南北风。”即使立在“破岩”中,物质基础不是那么牢靠,我们依然要坚定信仰,保持党的纯洁性。信仰正因为容易失去,才显得珍贵,值得我们珍惜。

  何况,连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家、无神论者伏尔泰在两百多年前就说过,就算世界上没有神,我们也要造一个神,用信仰来守住道德的底线。(曾垂胜)


敬请关注

微信公众号

本网站投稿邮箱
gzjwxcb@ganzhou.gov.cn
欢迎来稿